@Dennis
数据分析专家
职业生涯遍历咨询公司、国企、互联网大厂、中小型创业团队
致力于数据应用和数据文化建设
导读:通常,数据分析师的自我认知是业务的数据量化者、增长的数据挖掘人,我们习惯于用指标去量化业务的绩效,但是回归到我们自身,又应该是如何下手呢?数据分析师的绩效,该如何考核?简单讲,其核心思路在于围绕数据分析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价值,进行量化。撇除公司绩效考核要求的价值观、执行力等通用标准,我们主要围绕临时取数、数据看板和专题分析等分析师具体工作,来一一讨论其量化方法:临时取数是分析师入行的第一件工作,并且会延续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内;无论是老板还是业务方,对于数据分析师的第一理解就是要数据找分析师,营收趋势如何、活动效果怎样、推送客群明细等等。这部分的工作如何量化?一个是工作量,承接了多少条需求、取了多少个数据、花了多少工时,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分析师做总结的时候会罗列的数字。但这个维度的量化,只反映出来分析师的投入,不能完全说明对于需求的价值;因为通常情况下,临时取数是为了快速获得数据,对于需求方来讲,获取数据的快速、准确是核心诉求。因此,临时取数更适宜的量化指标是平均完成时效,我们可以用需求确认到完结的平均时长来计算。参考衡量标准如下: 考核指标 | 衡量标准 |
平均完成时效
| 平均完成时效<=1天,100分 |
1<平均完成时效<=2天,80分 |
平均完成时效>2天,60分 |
数据看板是除了临时取数以外,需求方对于数据分析师的第二认知,表哥既可以出临时数据,也可以把固定需求做成日、周、月报,进行邮件推送,甚至也可以通过内部数据平台或者外部可视化工具,上线相对美观的数据看板。这一阶段,需求完成时效不是需求方最重要的诉求,分析师也相对有时间对于需求进行梳理、归纳和规划,看板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变得愈发重要。我们可以用一段时间内看板的报错数量来衡量看板数据的准确性,也可以用连续无错误天数来传递这一信息。看板数据的及时性主要是指数据的刷新频率,实时数据与离线数据对于业务的价值存在差异;当然,由于这部分内容与数仓和数据产品存在较多关联,不能单独作为分析师的绩效进行考核。另一方面,数据看板相较于临时取数,实际存在更多的运维成本;在内部考核时,可以适当考虑同一分析师同时维护的看板数量。参考衡量标准如下:考核指标 | 衡量标准 |
维护看板数量 | 维护看板数量>=5,100分 |
3<维护看板数量<=5,80分 |
维护看板数量<=3,60分 |
看板数据准确度 | 数据无报错,100分 |
数据报错<=3,80分 |
数据报错>3,60分 |
专题分析是数据分析师最愿意投入精力,最希望得到认可,也是整体工作中最难产出的部分。临时取数和数据看板的背后,都是潜在的专题分析,但由于各种原因,需求方自己就已经在此基础上做了总结陈词。我们假设已经有了数据分析专题后,如何去量化分析价值。首先且最重要的,分析的价值跟业务的价值应该高度绑定,所有的业务行动最后都是为赚取更多利润,也即从增收和降本两个角度展开讨论;理想状态中,我们去评估专题分析的价值,就是去量化分析结果能够带来的收益。比如通过专题分析,发现某一个增长点,最终给公司带来了收入增长;或者发现结算漏洞,最终给公司节约了多少成本。当然,最终的产出并不都是分析带来,分析是起点,后续存在更多的落地配合工作,所以计算分析带来的产出,会存在一个比例系数,这个比例系数根据分析在其中的作用而拟定。以上是理想状态,也是分析师努力的方向;实际工作中,往往不容易有很多如此直观的分析产出,我们需要引入另一个考核标准,专题分析综合评分。专题分析综合评分是在每次的专题分析之后,围绕专题分析的价值、时效、表达、满意度等方面,向专题分析的触达对象回收意见反馈,简单的方法可以是通过问卷调查,再深入的可以使用德尔菲法。基于每次的专题分析综合评分,我们可以统计周期内的综合评分,以此来评估分析师在这阶段内的专题分析成果。参考衡量标准如下: 考核指标 | 衡量标准 |
数据分析价值 | 提升收入>=3万元 or 节约成本>=3万元,100分 |
1万元<=提升收入<3万元 or 1万元<=节约成本<3万元,80分 |
提升收入<1万元 or 节约成本<1万元,60分 |
专题分析综合评分 | 综合评分>=4.5,100分 |
3.5<=综合评分<4.5,80分 |
综合评分<3.5,60分 |
以上是数据分析师绩效考核的维度、指标及其衡量标准,根据分析师的不同情况可以调整不同维度的权重,推荐可以是334。对于初级分析师,考核主要放在临时取数和数据看板上;对于高级分析师,专题分析的权重则有更高要求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