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主要跟大家聊聊职场上“工具人”的工作,主要分为三个部分:
一、互联网中“工具人”的工作现状;
二、商业分析师为什么会陷入“工具人”的境地;
三、如何摆脱“工具人”的工作,不断的成长;
01
互联网“工具人”的工作现状
互联网职业在外行人看来,就是和高科技划等号的。比如一提到程序员,可能就会联想到一个画面:一个穿黑色卫衣,少言寡语,极不合群的黑客,一言不合就破解对方账号,侵入系统……类似这个样子:
但作为局内的人的我们,并没有这么潇洒,反倒日常焦虑“工具人”的前途。当然,这不仅仅是商业分析师的困扰,我和很多人聊过:
产品会说,我就是一个画原型图的工具人,抄一抄市面上同类产品;
开发会说,我就是来写增删改查的,什么代码改变世界?
运营会说,我就是来做活动,发海报的……
商业分析师也是如此,每天应接不暇的业务方取数需求;还有就是各种报表,做了太多精美的表格。每天忙里忙外,停下来想想似乎什么也没有做。存在感?成就感?成长空间?所以大家经常在一起自嘲,我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人!
02
商业分析师为什么会陷入“工具人”的境地
身边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喜欢这种节奏的。有客观的压力,35岁可能被裁员的坎,所以大家都日常焦虑,迫切的期望成长。也有主观的诉求,谁都希望做有挑战、有成就感的工作。
但大家有深入思考过“工具人”这个问题么?作为一名商业分析师,我来和大家聊聊最近的想法。我整理了一下,陷入工具人境地的几个可能的原因:
因为术业有专攻,业务方不知道商业分析师能做什么很正常,也很常见。他们以为只要和数据相关的事情都是我们来做,所以常常一股脑把所有的数据需求全部提过来。
主观上的心态原因为什么要拿出来说,因为我见过很多人,虽然口头上一直抱怨工具人的工作,但实际上也没有做出一些改变的措施,得过且过。工作久了,就有些麻木了。
商业分析师最重要的是专业性+影响力。因为很多的工作都是“服务”业务方(合作共赢),很多策略也都是需要业务方去落地,所以对于商业分析师来说,这两点可以说是立命之根本了。也只有做到了这些,才能变得有话语权,才能避免成为一个工具人!
03
如何摆脱“工具人”的现状,不断成长
既然弄清楚了原因,我们再来想想如何破局?如何在琐碎的工作中找到成长空间。
主观心态
先从态度说起,也就是心态上不主动的问题。很多人都不想做工具人的工作,但久而久之,似乎也就适应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不用思考!一方面经常抱怨工作无聊,另一方面接到需求也不想去思考,希望业务方能嚼碎了喂你,也很享受能到点下班的轻松。
“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,愿意做任何事情”这句话还是值得反思和警醒自己的。可能之后经历了被领导批评、低绩效或者晋升失败,才会对自己的当下更加清醒。当然,如果我们能理智的评估自己的成长节奏,这些都是可以提前避免的。所以心态上的转变是首要的,积极求变是最重要的。有句话说的好:人在困境,唯有自救。
作为一个曾经被类似事情困扰,最终走出来的过来人,跟大家谈两个解决方法:
读相关的书籍,从书中看别人是怎么走出来的,学习经验;
找有相关经验的人沟通,向他倾诉你的困扰,听听他的建议。过来人的几句话可能就会打开你的视野!
专业能力
对于个人专业能力的影响,我想着重谈谈对项目的梳理与思考,如何从日常工作中找到成长的空间。我相信对于商业分析师来说,最难受的就是帮业务方取数了,花费很多的时间处理一大堆没有灵魂的数据,没有产出,没有成长【丧气脸】。
因为取数的需求太多,太常见了,所以针对这个场景我们深入思考一下。我们把数据跑出来,然后用Excel处理一下,最后分析下有没有相关结论,或者直接把明细给到运营去管理过程。
这算不算一个分析的过程呢?当然算啦!
那为什么我们做了很多这样类似的分析工作,却最终沦为工具人了呢?因为我们没有梳理过,没有思考过其中的成长点在哪里,到什么阶段这个工作就是单纯重复性的了,而只是一味的在做业务方的数据需求,想的只是赶紧把事情弄完。
先来梳理一下我们的工作内容在数据、业务上的体现:
数据与业务的闭环:业务不断的在输入数据,同时获得的数据也在为了把业务做的更好。
我们来重点聊一下“使用数据”,工作中,你会发现,不论是产品也好、运营也好,经常都能告诉你需要看哪些数据;讨论的时候,也都能说出个123。感觉就是人人都会数据分析!之所以会这样,大部分是因为两种情况:(不排除有的业务方分数数据能力特别强):
成熟的分析框架+使用数据;(无论是体系外的方法论,还是体系内惯用的思路,经过一段时间,要看的数据也就这些,大家都差不多清楚。)
纯粹的使用数据;(用什么的明细数据去运营,业务方比你熟!)
在这种情况下(我感觉以上两种情况能占70%工作,这也就意味着,这样工作的商业分析师很容易被替代),要真正体现你商业分析不好取代的价值很难。那你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呢?
我们按:目的+路径+效果+自动化的顺序来思考:如何付出最小的时间成本,而一通百通。
目标:用这个数据的目的是什么?再往前思考一步,为什么要达成这个目的?回答清楚了这两个问题,就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做。
路径,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,这就是业务方提的数据需求。思考这几个问题:
1.为什么要用这个数据?
2.这个数据是否真的可以达成目标?有没有更合适的数据?
弄清楚了前面的问题,基本上你也就把整个事情梳理清楚了,这样你就知道为什么要跑这个数据了,而且了解了背景,你可能会发现更合理的指标数据。最后别忘了复盘落地效果:先看是否达成了过程目标呢?再看对最终结果是否有正向影响。整个流程,不断基于实践迭代。
这样,你就把一个很简单,很常见的取数需求,从前到后都捋清楚了。做两遍这样的过程,你就差不多都清楚了,接下来就可以写脚本把整个过程自动化,减少无效工作的时间成本。
除去大部分用成熟的分析框架使用数据,你就需要去深入的了解业务,基于业务去分析数据,才有可能做出自己不好取代的价值。
合作能力和业务方对我们的定位
业务方对我们的定位,和我们的合作能力是息息相关的。当然,这一切也是建立在我们的心态要主动和个人能力过硬的基础上。不断的深入沟通,把双方的利益拉齐,就能调整好这部分的节奏。
04
最后
对自己做的事情保持清醒的态度,理性的评估自己是否每天都在进步。不断的成长,不断的与“工具人”做争斗【认真奋斗脸】!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好的工作节奏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